159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一路航行到北纬79°30′,船只被浮冰撞毁,他的船队被困新地岛。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为眼前的景象所惊叹——岛屿被冰雪覆盖,山峰上的积雪经年不化,冰川折射出幽蓝色的冷光。
但这里,并不是想象中终年苦寒的寂静之地。五月中旬短暂的春天过后,便会迎来斯瓦尔巴稍纵即逝的夏天。
无数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经过漫长的迁徙,掐准了时间来到这里,享用自然馈赠的丰富食物。
这就是自然的神奇之处,从赤道到极点,不管气候如何严峻,总有一切生灵以自己的规则生活着,让地球呈现出动人的生机。
那么,在北极都生活着哪些动物朋友呢?
北极动物图鉴
哺乳类
别 名:白熊
平均寿命:25岁
科学分类:食肉目、熊科
活动区域:北极圈浮冰区
位居北极食物链顶端的它们体型巨大,性情凶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成年雄性身长约2.5米,体重400—800千克,相当于3—4只非洲公狮的重量。成年雌性体型相对娇小,身长约2米,体重200—300千克。每年的3—6月是北极熊的交配季,雌性北极熊通常会产下双胞胎幼崽,并独自将它们抚养长大。
北极熊中空而透明的毛发使得它们常被误会肤色雪白,事实却正好相反——北极熊皮肤黝黑,这有利于它们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和热,从而在严寒的极地保持体温。如果你看到一只通体雪白的北极熊,那它一定尚在幼年。随着年岁的增长,北极熊的毛色在视觉上会逐渐变深,最终成为浅浅的米黄色。
它们有着人类般的视力与听力,和相当于犬类7倍的嗅觉,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但依旧追不上入水的海豹。所以牢牢占据北极食物链顶端的北极熊们,也只好常年盘踞北冰洋附近的浮冰海域,在冰雪的掩护下捕食浮冰上休憩的海豹,或守在冰洞外等待海豹探头换气,一瞬间咬断它的喉管。
海豹是北极熊捕食菜单中永远的NO.1。在严寒的极地,一头海豹能提供给北极熊丰富的能量。除海豹外,北极熊的菜单上也常有海象幼崽、白鲸、海鸟、鱼类,鲸类腐肉的身影。在需要追逐浮冰以获取食物的夏季,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追上浮冰,从而食物短缺的北极熊们也会自相残杀,甚至吃掉自己的幼崽。
别 名:白狐、雪狐
平均寿命:野外3-6岁
科学分类:食肉目、犬科
活动区域:北极苔原地区
北极狐体长约0.6米,尾长约0.3米,体重2.5—4千克,面狭嘴尖,耳短且圆,它的全身长满细密厚足的毛发,只有极少的表面区域暴露在寒风中,以此抵御零下50度的酷寒。作为唯一拥有毛茸茸脚垫的犬科动物,北极狐的皮毛能为任何哺乳动物提供最优质的保暖大衣。
十九世纪,俄罗斯猎人大肆捕杀北极狐,再贩入中国,纯白洁净的白狐毛皮开始为国人所知。然而北极狐其实并不总是那般雪白无瑕。
北极狐绝大部分为白色变种,少数为蓝色变种。和许多动物一样,为了隐藏和保护自己,它们也会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变换毛色。白色变种的北极狐在夏季身着棕黑色毛衣,腹部是较浅的灰色,冬季则伪装成一只胖乎乎的雪球,通体雪白,只除了黑色的眼睛和鼻尖。蓝色变种则全年为深蓝或棕灰色。
秋季是北极狐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它们不仅要囤积大量的冬粮来使自己平安度过食物短缺的冬季,还得疯狂“增肥”,增加脂肪储备,以便在北极最冷的季节保持自身体温。
不挑食的北极狐列出一长串菜单,鱼、鸟、鸟蛋、贝类、北极兔,浆果等都网罗其中,不过它的最爱还是旅鼠。冬季的北极狐不仅会从积雪下挖出提前贮藏的冬粮,也会竖着耳朵寻找那些在雪层下活动的旅鼠。等它判断出猎物的位置,就会像跳水运动员那样高高跳起,头手朝下,压向那些惊慌失措的旅鼠,然后饱餐一顿。
别 名:角鹿
斯瓦尔巴群岛亚种
科学分类:偶蹄目、鹿科
活动区域:斯瓦尔巴群岛
该亚种独属于斯瓦尔巴群岛,几乎分布在群岛所有非冰川地区。作为世界最北端的食草哺乳动物,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极地恶劣的气候,甚至背负起该地区最重要交通工具的使命。(还记得圣诞老人的驯鹿伙伴们吗?)
虽是全欧洲北极区唯一可放牧的大型哺乳动物,斯瓦尔巴群岛驯鹿亚种却是整个驯鹿家族中最瘦小的。即便如此,雄性个体均重也有80-90千克,体长1.5米左右。“小个子们”爱吃石蕊和木本植物嫩枝叶,冬季则会扒开积雪寻觅地衣和苔藓。
它们短腿长脸,五官似牛,再加上四只为了避免掉进夏季冰原上无处不在的池沼泥泽而进化出的硕大方蹄,似乎一不小心就会叫人“指鹿为牛”,幸而还有头上那对分枝繁复,状似珊瑚树的大角证明血统。不过,初冬的雄性会暂时失去它们美丽的“身份证明”,来年入夏再重新长出大型鹿角。
天 敌:北极熊、虎鲸
平均寿命:野外20-30岁
科学分类:食肉目、海象科
活动区域:北冰洋海域
臃肿庞大的身形,厚实褶皱的皮肤,稀疏坚硬的体毛,配上一对长而尖利的獠牙,小且视力不佳的双目,还有斜向上开口,几乎与眼睛平行的高鼻孔——这就是喜好群居,总是聚在浮冰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享受时光的海象。
成年雄性海象体长2.2-3.6米,体重800—1700公斤,厚重的皮下脂肪能极好地抵御极地的寒冷,而尖利的獠牙则用来抵御天敌的进攻,或是挖掘海底的甲壳类食物。它们食性较杂,主食为瓣鳃类软体动物,但乌贼、虾蟹、蠕虫、水中幼嫩植物,甚至海底有机质沉渣也在摄食范围内。
海象的休息、产仔、交配活动在陆地完成,此外的所有活动都在水中进行。常年的水中生活使得海象的四肢退化成鳍状,虽有助于它们在水中快速移动,却也给陆地行动带来不便——靠着獠牙刺入冰中,配合后肢的缓慢推动,才能在冰块和陆地上笨拙地匍匐前进。
陆地上寸步难行,入水可就是另一番光景了。作为灵敏迅捷的水中健将,它可以潜入90米深的海里滞留近2小时,刚出生的幼崽也能在水中自在遨游。或许未来,海象会在陆地销声匿迹,隐居无边瀚海。
别名:胡子海豹
天 敌:北极熊、虎鲸
科学分类:食肉目、海豹科
活动区域:北极、亚北极
髯海豹是北极地区体型最大的海豹,成体体长约2.2米,额头圆润突出,常伴有小型斑纹,体表其余皮肤无斑,肤色为灰褐色,且颜色从背中线往腹部逐渐变淡。斯瓦尔巴群岛的髯海豹在5—6岁达到性成熟,随后就可以进行交配与繁殖下一代。它们的幼崽通常在浅水区的浮冰上降生,体重30—40公斤,出生后几个小时就可以进入水中自由活动。
髯海豹体表特征鲜明,吻部细密的触须整齐地分作两撇上翘,末端优雅地卷曲着,宛如旧时代欧洲绅士微微蜷起的八字胡。以海洋底栖生物为食的髯海豹依靠着灵活的胡子触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辨别并捕食海床软体动物,因此,胡须的质感就成了判断髯海豹个体年龄和健康状况的标准之一。
别名 :格陵兰海豹
平均寿命:20年
科学分类:食肉目、海豹科
繁殖季节:2—4月
竖琴海豹生活在极地开阔海洋及海岸线边缘地带,是一种相当耐寒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喜欢集群活动,多以小型鱼类(如毛鳞鱼、极地鳕鱼等)为食。幼体竖琴海豹和成体竖琴海豹存在相当大的外貌差异。成体体长1.8米左右,体重110—145公斤,身披银灰色光滑皮毛,背部随机散落着竖琴状或马鞍状的黑色斑纹。幼体则浑身雪白,宛若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
竖琴海豹春季以集群的形式在冰面上进行蜕皮和繁殖。刚出生的幼崽浑身毛发被羊水染成米黄色,但在几天之内就能恢复雪白。哺乳期内幼崽以每天5公斤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重,2—3周后哺乳期结束,它们开始第一次蜕皮。蜕皮后的幼崽毛色变为跟成体一样的银灰色,多次蜕皮之后出现黑色斑点,标志着它们进入青年时期。
想要幼崽平安长大并不容易。雌性成体会将刚断奶的幼崽留在冰上6周左右,这时极地升温,冰面开始融化,幼崽十分容易受到北极熊和其他捕食者的攻击。大约一半数目的幼崽在能够进入水中自己觅食之前就会死亡。
天敌:北极熊、虎鲸
平均寿命:25-30岁
科学分类:食肉目、海豹科
繁殖季节:4月
环斑海豹的成年个体体长约1—1.7米,体重32—140千克,分布在寒带海域的它们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海豹。一圈圈银白色的圆环状斑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环斑海豹深灰的背部,向着它洁白的腹部延伸,却又在灰白分明的腹部分界线戛然而止。
在水中,它们要防备虎鲸和鲨鱼的突然袭击,在陆上则要十分留意虎视眈眈的巨大白熊。而那些行动不便的幼崽更需时刻面对来自北极狐与海鸥的威胁。
在斯瓦尔巴,环斑海豹多栖息在北纬80°以南的峡湾,并在每年4月上旬在沿岸的冰层上筑巢产仔。它们的孕期为9个月,刚出生的幼崽浑身覆盖纯白细长的保暖胎毛,约在一月大时断奶。这里的雌性环斑海豹在4岁时发育成熟,雄性则在7岁时达到性成熟。
白鲸 蓝鲸 长须鲸
白鲸:Beluga Whale(鲸目,一角鲸科)
是高度群居的动物,群体通常由年纪不等,性别相同的多个个体组成。白鲸幼体长1.5米,重约80千克,成体长约4米,重700—1600千克。冬末和夏初是它们的繁殖季,妊娠期约14个月,幼崽会跟随母亲生活相当长的时间。
性情温和的它们多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带,却几乎在海床上觅食,菜单上列有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等生物。白鲸潜水能力出众,但泳速较慢,遭到虎鲸与北极熊的袭击时,雪白的肤色使它们能在海浪和浮冰之中完美地隐藏自己。
△性情温和的白鲸(from Flickr)
蓝鲸: Blue Whale(鲸目,鳁鲸科)
又名剃刀鲸,它们身躯瘦长,后背呈蓝灰色,短小的背鳍状似乳突,白天通常在深海区觅食,夜晚才出现在水面上,主食为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和鱼类。雌鲸妊娠期约为11个月,通常2—3年生产一次,多在冬初诞下幼崽。斯瓦尔巴地区出没的蓝鲸为北蓝鲸亚种。
作为地球上已知的最大体积生物,其成体体长超22米,相当于一架小型客机机身,瘦长的身躯重逾百吨,蕴藏着丰富的鲸脂鲸蜡。工业革命初期能源匮乏,此时的蓝鲸就像是一座座矿产资源丰富的鲸山,因而遭到大肆捕杀,现已列入濒危状态。
△蓝鲸背鳍(Mike Baird,USA)
长须鲸: Fin Whale(鲸目,鳁鲸科)
是全球第二大鲸鱼,同时也是世上现存第二大的动物,主要食物是磷虾、糠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乌贼和群游性鱼类也在它们的狩猎表单中。长须鲸体长约25米,重约70吨,体型呈纺锤形,光滑的背鳍比蓝鲸高且直,喜欢独自或两三只结伴生活。在20世纪被大量捕杀的它们目前仍属濒危物种。
△跃出海面的长须鲸
北极动物图鉴
鸟类
(潜鸟目,潜鸟科)
分布在近北极区,长约0.6米,重可达2.5千克,多食无脊椎动物,飞行速度快,擅游泳潜水,不擅行走,每年5—8月在淡水区域繁殖,冬季则飞往北纬30°左右的沿海水域越冬。
夏羽时红喉潜鸟头颈淡灰,前颈出现一大块红色的三角色斑,后颈是黑白相间的纵纹,背部灰黑,并散落细小的白色圆斑。冬羽时下体雪白,上体黑褐伴有白斑。作为全球仅存5种潜鸟目中最鲜艳的一种,红喉潜鸟肥头长颈,尖喙大脚,夏羽艳丽,冬羽内敛,雌雄外貌体态几乎一致,难以辨别。
(鸡形目,松鸡科)
长约0.3米,爪前端显黑色,腿和脚面长有羽毛。雄鸟裸露的眼睑呈鲜艳的橘红色,夏羽上半身褐白相间,下半身全白。雌性夏羽则是浑身棕褐,伴有黑色斑纹。
岩雷鸟(斯瓦尔巴群岛亚种)仅栖息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苔原地区,该亚种在松鸡家族中分布区域最靠北,范围最狭小,数量最少。它们的主食为陆地植物的茎叶和花果,喜食珠芽蓼、极柳、山蓼的嫩叶,主要呈3—5只小群的形式在地面活动,边走边啄取食物,冬季的夜晚则会在雪筑的洞穴中入眠。
(雀形目,雀科)
是一种矮小浑圆的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圆锥形喙,毛色黑白相间。栖息地为斯瓦尔巴群岛苔原地区,群栖但不与其他鸟类混群,食谱包括陆生种子植物和昆虫。
繁殖季节的雄鸟白头黑体,宛若身穿燕尾服的绅士,喙黑,以从地面突然飞跃而起的方式吸引雌鸟。雌鸟羽色为灰黑灰白相间,筑巢独自育雏。雏鸟羽色天青,喙嫩黄。
(雁形目,鸭科)
别名棉凫,体型肥大,绒多且厚,是绒鸭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栖息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区,主食是无脊椎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欧绒鸭用自己的绒毛筑巢产卵,给蛋保温。其特殊的绒毛结构能形成极强的保暖能力,因此价格昂贵,2015年一床欧绒鸭羽绒被售价已高达39.8万元。
斯瓦尔巴地区的欧绒鸭繁殖季会在淡水资源周边巢筑,约产下5只卵,育雏时雌鸭会利用自身保护色,或借助人类的力量抵御捕食者的入侵。破壳的雏鸟自带暖和绒毛,出生当日就能入海活动。
(雁形目,鸭科)
主要栖息在北极海岸线地区,体长约0.6米,重约1.8千克,主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此外也食多种植物。家庭内部实行一夫一妻制,幼鸟多集群活动,一个幼鸟集体通常包括来自多个不同家庭的个体。
雌雄外貌差异较大,雌鸟羽色低调,身体大部分为灰扑扑的褐色,雄鸟羽色黑白分明,两翅船帆状饰羽和背部镰刀状饰羽乌黑油亮。此外,雄鸟头顶有着硕大桔红的肉冠,朱嘴橙颊,眼下涂抹浓郁的青灰色眼影,靓丽的脸部色彩在大自然中十分罕见。
(雁形目,鸭科)
别名北极鹅,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冷水性海洋鸟,长约0.6米,重约1.5千克,耐寒且擅泳,从水面飞起时会发出高声鸣叫,中世纪时被认为是由名为藤壶的海洋动物变化而来的海鱼,因此可在禁食鸟兽的斋戒日被食用。
成鸟双颊雪白,颈黑腹白,背部环绕涟漪状灰色波纹,主食植物的茎叶嫩芽,也时也吃根苗和种子。如果当年繁殖季食物资源匮乏,成鸟们会自觉将高营养植物留给雏鸟,自己则食用低营养的地衣和苔藓。雏鸟破壳时自带厚实的嫩黄色绒衣,长到鸽子大小时羽色变为浅灰,鸭子大小时开始出现成鸟外形特征。
(鸻形目,瓣蹼鹬科)
是最晚到达北极又最早离开的候鸟,主食小型水生生物(水生昆虫,浮游生物等),繁殖季广泛活动于北冰洋海岸周围靠近淡水水源的苔原沼泽区域。特殊的足部结构使得它们既能像涉禽一样在浅水中蹚水前行,又能如游禽般在深水区短时间活动。
灰瓣蹼鹬雌雄分工特别,雌鸟羽色靓丽,负责求偶和产卵,雄鸟羽色低调,承担孵化和养育幼鸟的工作。成鸟夏季羽色为大面积桔红+小面积黑白,冬羽除两条从眼前到耳后的黑斑外皆为白色。幼鸟羽色与成鸟冬羽类似。
(鸻形目,鹬科)
为身材纤瘦的小型水鸟,高脚长喙,浑身灰褐,是斯瓦尔巴群岛上为数不多的鹬类,主要在潮间带上活动,喜食蠕虫和小甲壳类动物。
(鸻形目,贼鸥科)
又名北极贼鸥,长约0.5米,属中型游禽,中间两根锥形尾羽明显长于外侧尾羽,主要采食手段为劫掠其他海鸟的食物。成鸟分暗、淡两种色型,暗色型浑身灰褐,淡色型头部深灰,颈部、背部和尾部的羽色为由浅至深的渐变灰,脸颊、胸脯、腹部和臀部为白色,斯瓦尔巴群岛的短尾贼鸥多为淡色型。
短尾贼鸥奉行一夫一妻制,繁殖季会在北极苔原地区营巢,不同家庭的巢穴相距较远。雌鸟孵蛋时雄鸟会在空中盘旋,一旦发现可疑目标就会从高空急速俯冲,用带钩的嘴不停啄打入侵者。
(鸻形目,鸥科)
属中型海洋鸟类,长约0.4米,喙黄脚黑,每只脚有三趾,趾间进化出脚蹼,夏羽时肩背和翅膀为灰色,其他部位为白色,冬羽时后颈变灰,头顶出现淡灰色纵纹。繁殖季在悬崖边筑巢,其余时间生活在海上。喜集群活动,口腔内长有大量倒刺,便于吞食猎物,主要从海面涡流中捕捉小型鱼类为食,飞翔或游泳时亦可觅食。
(鸻形目,鸥科)
长约0.7米,喜结群活动,主要以鱼类、甲壳类、雏鸟、卵和腐肉为食,在斯瓦尔巴群岛偶尔可见它们化身为猛禽捕食其他鸟类的雏鸟,或是集群围绕在进餐的北极熊周围等待着残羹剩饭。
雏鸟喙为粉色,嘴尖呈黑色,成鸟喙为黄色,嘴尖有红斑。成鸟夏羽背部和翅膀灰白,其他部位为白色,冬羽时头部和颈部出现棕褐色纵纹。
(鸻形目,鸥科)
长约0.35米,个头与鸽子类似,喜结群觅食,主食鱼类、甲壳类动物。刚破壳的雏鸟自带褐色细毛,成鸟羽色多为白色和灰色,喙鲜红,头顶和背部呈黑色,翼灰并伴有白色羽缘,双脚朱红,尾部分叉状如燕尾,每年在北极和南极之间往返一次,以超4万公里的路程荣登动物迁徙路线之最。
北极燕鸥的卵与鹌鹑蛋大小相似,蟹青卵壳上满布褐色斑点,很难与巢穴周围的鹅卵石区分开。繁殖季节雌鸟和雄鸟高度警惕,轮流孵蛋的同时会主动帮助同类驱逐入侵者,即使对方只是无意间闯入了它们的领地。
(鸻形目,鸥科)
又名象牙鸥,体白,喙灰绿,尖端嫩黄,常在北极熊周围活动,羽毛结构特殊,纤羽羽轴根部多长了一层厚厚的绒羽,可以更好地抵御严寒,海鸥家族中只有它们可以常驻斯瓦尔巴群岛北纬80°以北的区域,是一种十分耐寒的海鸟。
(鸻形目,海雀科)
较为耐寒,是斯瓦尔巴群岛北纬80°以北海域少有的海雀科鸟类,身体呈流线型,长约0.3米,双脚为桔红色。成鸟夏羽通体亮黑,翅膀和腋下各有一块白斑,幼鸟和成鸟冬羽主体呈白色,夹杂黑色斑点。擅潜泳,主食小型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也食昆虫和植物。
(鸻形目,海雀科)
长约0.3米,冠黑腹白,双颊青灰,喙红腿橙,主食海鱼和浮游生物。喜集群活动,擅飞翔和游泳,陆上站姿挺拔,一般会自己挖洞或寻找天然洞穴栖息。
(鸻形目,海雀科)
羽色黑白相间,翅膀短小,擅长潜水和直线飞行,不擅转弯,潜水范围一般为水下30—60米,主食是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斯瓦尔巴群岛主岛东侧有一块栖息着十二万只厚嘴崖海鸠的玄武岩石柱,它们群居在此,将蛋产在崖壁的石洞或小平台上。北极熊、北极狐、北极鸥和短尾贼鸥常常会在鸟类繁殖季来此捕食雏鸟,厚嘴崖海鸠成鸟则集结成一个个小群体,将雏鸟或鸟蛋围在中央,并在外圈奋力啄咬并驱逐捕食者。
(鸻形目,海雀科)
又名小海雀,在海雀科中体型最小,体长仅约15厘米,与企鹅的外形相似度仅次于大海雀,是一种黑白相间的迁徙性海鸟。擅长飞行和潜水,繁殖季在岩石缝隙中筑巢,集群产卵。
(鸻形目,海雀科)
又名大海鸠,腹白背黑,喙黑体胖,双翼退化,脚趾间进化出蹼,虽为水鸟但不会飞行,陆上行动迟缓,水中游速极快。
原为北极地区与企鹅外形最为相似的生物,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亲缘关系。1844年大海雀灭绝,如今只有少量标本存世。
微信扫码添加